管怀宾 园思物语——传统空间美学介入当代艺术实践
2019-06-15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2004年毕业于东京艺术大学大学院博士后期课程(获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是装置艺术、空间多媒体艺术。即以综合媒体环境下的空间艺术创作为主体,注重视觉文化要素在历史文脉演释过程中的研究。他善于将传统文化元素和感知方式,解构并溶入到自身的语言系统和作品构架之中。他还十分关注中国社会现状和当代艺术问题,对多媒体艺术的表现可能进行实验性探索,以求建立新的空间艺术形态和理论构架。

观看视频

东方园林的启示

20世纪艺术史进程中,西方的当代艺术在形式和语言建构上是非常丰富的,但也有很多方面是欠缺的。我在其中看到了东方造园美学潜藏的东方人的空间概念,包括对物的理解、空间营造的方式,都有着不同于西方空间构造的线索。无论物的所指与能指,还是空间的语言逻辑、叙陈的方式都有着自身的意象和表现,所以这一切需要转化到一个新的层面来加以探讨。

东方园林给我们的启示在于它的时间性,它是一个需要在时间过程中去加以体验感受的对象,借由不断变换视角、推进深入的时间过程去感受其观念与空间的意义。这些东方园林空间细节的处理,反过来可能成为我们判断当代艺术或是在当代艺术领域中从事创作的一个“拐杖”,是能引发想象的一个层面。

 

对“园语”的理解

“园语”的提出,是我在当代艺术教学现场中的一种思考。希望我的思考能引发我们这一代甚至比我更年轻的艺术家的关注,关怀我们的文化。当代艺术的知识系统一直处于流变的动态中,如何在动态中找到恒定的东西,找到跟我们血脉相承的东西,非常重要。

过去的十多年,我致力于东方空间美学介入当代艺术实践的研究。有关本土文化资源之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取用在于个人意义上的触悟和表述。我希望通过“园语”课题的研究,借由具体实践活动重新梳理诗论中的内容与东方造园美学,探讨“园语”的本质意义。

“园语”是从中国古典造园美学中转化出来的概念,它与今天的视觉文化和空间创造相关。其中包含着图像文本资源、空间感知资源以及美学心理资源;包含着对中国古典园林的阅读与解构。阅读,即指通过涉及有关园林问道探微的路径,感知传统空间美学中的审美追求,希望这种对于传统资源的梳理、阅读,能够辐射到更为宽广的文化层面,逐渐成为某种自在自觉的内在需求。解构包含解与构两个方面,将中国古典造园美学中的活性元素介入到当代艺术语境的建构之中;或者说转化到符合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趋向的总体构架之中。

 

造园美学与艺术实践

传统从来不是一个“标本”,始终是一个“生长”的东西,这种生长性,需要我们先将它吃透,在这个基础上建构自己的东西,这个建构跟个人的经历、创作理念、气质、社会变化都有关系。艺术创作最终的路径,还是站在一个个体的角度来回应社会,回应整个大文化。

2006年我参加上海双年展的作品《迷城》,是用了100扇过去几百年被使用过的门,这些门在城市化进程中退出了舞台。我希望用这些门在空间构造上参照园林空间美学,建造一个迷宫一样的世界,每扇门都有自己的历史、故事,希望带来大家对历史进程的思考。

1.jpg

2008年我在苏州做了一个“过园”,一千多平方米的空间,里面有8件装置,5件影像。这些作品本身在空间中的关系,就是相互干涉、相互关联的,当时的英文翻译用了博尔赫斯的“小径交叉的花园”,更能体现我对空间构成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