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名古屋大学社会学博士,长期从事城市社会学研究。现为同济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教授;中国社会学会社会地理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同济大学城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学会理事。近5年共出版学术专编著7部。她致力于城市治理与更新方面的田野研究并积极参与相关实践项目,迄今为止已在上海南昌路地区进行长达5年的田野调查。同时,她积极推动城市研究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城市社会学领域享有较高的学术和社会声誉。
我希望,政府介入的时候,考虑的不是把外立面做得多美,而是要把这个街区的人文的、建筑的、社会的本身的脉络,更清晰地发扬出来。
1、社会学对绅士化的理解
“绅士化”,最早由社会学家Glass在1964年提出,当时是一个批判性的概念。伦敦街区郊区化的浪潮,使得市中心大规模衰败。衰败以后,有一部分中产阶级阶层的年轻人、都市先锋又回到市中心进行开拓。由于伦敦许多工人阶层住区被中产阶级侵入,因而他认为绅士化并不是一种好的城市更新方式。但随后这个概念开始往中性发展了。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经济学家Smith提出的一个概念,中心衰败以后地价不断下降,产生经济价值,开发商、都市精英重新发现这些价值,于是他们又回归到市中心。
绅士化具有以下特征,一是资本重新流入。二是社区阶层结构会有一个更新。三是物质景观从衰败变为精致、高雅。四是在地居民的收入、职业、生活方式发生了结构性变化。
2、南昌路的绅士化历程
南昌路位于衡复历史风貌保护区范围内位,属原法租界内。南昌路很短,街面很窄,曾是一条高档的纯住宅街区,很多中国民国时期的名人,都曾经在那里居住过,是一个人文底蕴丰富、既复杂又多元、又有趣的地方。另外,那里的城市空间、街区空间,一百多年以来几乎没有发生过改变,但社会空间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曾经的高档住宅区,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变为了普通老百姓居住的一个地方。
1980—2000年,是上海中心城区绅士化的“萌芽期”。一方面,南昌路留下了非常多的上海滩精英人士住在那里。90年代开始,又有一些国外的精英进入南昌路。另一方面,当时上海市政府为了解决下岗工人的出路,同意在南昌路这些街区的街面开设一些店铺,解决就业问题。这样就从政策上为南昌路的街面商业化提供了政策基础。很多有经济头脑的城市先锋、艺术家和一些年轻的外国精英就来了。
2000—2010年,这个进程开始加快。渐渐地南昌路上本来很亲民、普通的一些店铺被精品店替代,到2010年已经非常有名。
2010年以后,绅士化开始真正蓬勃发展。这个时候不仅是民间,政府(中国政府、国外政府)也非常重视。现在绅士化不再是我们理解的一个个别现象,而成为一种更新,尤其是旧城更新或许已经成为了主要模式。目前来看,南昌路沿街的绅士化非常成功,但是作为居民区的南昌路,绅士化进展是不顺利的。
3、南昌路绅士化的原因
第一,绅士化是一个全球化现象,并不是南昌路特有的,也不是上海法租界特有的。
第二,南昌路之所以成为一个绅士化的主要街区,离不开它的本土性。主要有两点:①区位。南昌路原本就是高档的住宅区,很有人文底蕴,建筑非常美。②房屋产权、性质跟欧美不同。原法租界、公共租界的大部分房子产权性质都是政府所有,老百姓只有使用权。这就导致了国内绅士化的路径,或是通过绅士化进行的城市更新,不可能走跟欧美完全一样的路径。
第三,都市中产阶层的壮大。上海城市生活水平提高,中产阶级大规模形成,消费需求非常旺盛。而新兴中产阶级,尤其钟情于南昌路这些街区。
4、城市更新的政策建议
首先,旧城更新的目标不仅仅是改变城市的建筑、物质环境,更是一种全方位的更新,是文化、人文、社会环境的改善,应注意保障原地居民的场所、居民的利益和街区人文的环境。
其次,要保留保护。小店要留下来,店招店牌要有更多的多样性,既要管理、治理,又要在可能的情况下让它保持多样性。
最后,希望建立一个长效机制。因为城市更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既要兼顾发展,又要兼顾社会公平。也就是说,除了政府、开发商外,我们还要注重当地居民的全方位的参与。只有这样,南昌路、整个上海或是中国的旧城更新才是一种有希望的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