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任复旦大学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宗教学会副会长。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研究上海史、中西文化交流史和中国宗教历史。著有专著《金泽:江南民间祭祀探源》、《跨文化诠释:经学与神学的相遇》、《中国礼仪之争:历史、文献和意义》、《文化上海》、《人文上海》、《南京路:东方全球主义的诞生》等。
1 什么是公共性?
哲学家哈贝马斯认为:欧洲、西方社会的城市,产生了现代的资本主义制度,而制度本身和自由、民主、平等、博爱这些观念并不直接相关,和民主制度、三权分立也不直接相关,最直接相关的,是城市的公共性。
一般认为,中国城市传统中,缺乏公共性。但上海有点不一样,比如十六铺,万商云集,帆船林立,相当的有公共性。上海还有很多地方的寺庙有庙会,也形成了公共生活。
另外一种现代的公共性,是西方传入的。比如徐家汇教堂、董家渡教堂、圣三一教堂,前面都有一个广场,教徒之间的公共生活,就形成了城市的公共性。另外,上海的城市规划设计了棋盘状道路,中国近代文化的一半以上都在福州路上诞生,后来一路发展到南京路,商场、咖啡馆、酒吧,都符合哲学家哈贝马斯所认为的早期资本主义的公共性。
2 城市改造中的公共性
上海的公共性保存得怎样?在三四十年的城市改造中,如何对待这些文化遗产或建筑特色?其中有成功,也有失败。
(1)失败案例:空间消失、记忆消逝
董家渡大教堂已经变为市级文物,但周围的董家渡地区完全消失了。其实这个地方的天主教社区非常强大,有马相伯、陆伯鸿这些19世纪上海商界的顶梁柱。但这个区域现在只剩下孤零零的一座教堂,人都搬走,没有生活了,很缺乏公共性。
虹口区也是这样,四川北路、海宁路、乍浦路那块区域,有国际电影院、群众电影院、虹口区文化馆,那是中国电影业的发祥地,公共生活非常繁华,但是这些早期资本主义的特色,现在都没有了。
(2)成功案例:保存扩展、公私转换
外滩源改建得很好。那里原先已经具有公共性,1949年以后成为了各种机关的办公楼。现在这部分已经还给了公众,区域打开,看上去就像Victoria towns。
(3)成败参半
徐家汇地区是成败参半。如果徐家汇地区规划的时候,往斜土路、万体馆方向发展,把徐家汇这块区域包在里面,那徐家汇地区就可以申请世界文化遗产。这里的文化遗产非常丰富,有很多散点式的老建筑,纪念馆、博物馆,公共性很强。
3 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改造与更新
城市的公共性,不是说广场越大就越好,越有公共性。公共性要为人设置,所以要“以人为本”。城市尺度小,便于人际交往,这很重要。
现在我们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提出“永不拓宽的马路”、“可供行走的城市”。上海的法租界保留了这个特色,一方面是法租界罗曼蒂克的风情,另一方面就是城市尺度,可以骑车,可以推着孩子出来散步。
4 培育未来上海社区中的公共空间
未来,城市公共性该怎么建立?
巴黎有塞纳河,把市中心一分为二,左岸和右岸,非常漂亮。如果上海把黄浦江、苏州河的水线建好,将会是非常适宜生活的一个城市,也会成为像纽约、伦敦那样有公共性的城市。巴黎街道上好像平淡无奇,但从弄堂里走进去,里边一大片空间都可以享用。上海的弄堂里慢慢也开始有城市的丰富性,但公共性还没有形成巴黎那样的早期资本主义城市的丰富性。
我强烈呼吁,我们规划师、设计师、建筑师,从这个方向能不能做一些努力?把这些文化遗产维护好。不仅是把房子保护下来,而是房子中的公共性要加以利用、培植,甚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