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子(席闻雷),自由摄影师。华东理工大学工业设计专业毕业,曾供职于麦肯光明等广告公司。 他的摄影作品以记录上海城市变迁,近代历史建筑,民居建筑,以及相关人文题材为主题。作品 多次刊登于各专业及大众报刊杂志。两幅作品入选刘香成等主编的《上海:1842-2010一座伟大 城市的肖像》一书,出版了《上海里弄文化地图:石库门》一书。曾举办过多次个人摄影展,参 加过多个国际、国内摄影展活动。
谢谢俞总的介绍。说我是城市的流浪者也好,漫游者也好,应该说是很形象的,有的时候就是背着三脚架、相机,穿梭在上海的大街小巷,特别是一些几乎被上海人遗忘的角落,因为我拍的一些照片,贴在微博、微信上,大家看到,这是上海啊?上海现在还有这样的地方?其实很多上海人住在比较远的地方,甚至还住在市中心,但是有些地方可能永远也不会去,有些路可能连名字都没有听过。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叫“模糊的上海面孔”。我想讲一个可能你没有看过的上海,当然也可能有些人会关注这样的上海。前面有朋友微信我,给我一些80年代的老照片,他说以后要看上海的照片,可能要看你的照片。当然这是说笑,我没有那么伟大。现在上海的上海摄影师在拍上海,也有国外的摄影师在拍。我只希望从我的角度记录这座城市。
2007年我买了第一台数码相机,也是我买的最专业的一台相机,之前都是用小的傻瓜机或者一些小的数码机来拍摄。到2007年我用这台相机拍摄上海的一些弄堂、石库门建筑或者其他一些老的建筑。最早拍摄的地方叫德安里,可能很多人没有听过,因为现在早已不存在。
这是2008年1月份,也就是我买相机半年以后又去北苏州路拍了这条弄堂当时的景象,可以看到已经是一片围墙,里面白雪覆盖。现在已经造出新的大楼,据说房价到15万一平方米。
这也是苏州河边上,天潼路,2014年2月份拍摄,在德安里对面,叫泰安里,当时也拆得差不多了。后面的高楼已经差不多造完。后来有一家国内的报纸英文版用作封面头版的画面。
这个可能大家都知道,也是苏州河边上的,北苏州路原来的上海总商会旧址门楼,是西式式样,原来当中还有一个大钟装饰,现在已经没有了。
很抱歉今天可能是因为电脑软件的关系,图有点变形。以后有机会大家可以看到完美一点的画面。
后来我买了一本画册,加拿大一个摄影师Greg Girard的画册,“上海魅影”(PHANTOM SHANGHAI),拍了上海拆迁中的废墟,静安周边,让我受到很大的启发,从此我也开使用自己的角度拍摄上海。
这是康定路,有些弄堂,这个叫康脑邨,这里有一些中外的艺术家在废墟里做了一些涂鸦作品。“梦笔生花”,在这棵树前一点,以前真的有一家笔厂,叫“关勒铭金笔厂”,没有拆之前我(开始)拍它,(直)到几乎全部拆完,差不多有5、6年的时间。
这是福建北路的一座石库门。去年已经被拆掉了。这是拆当中的样子,门头非常气派,这种式样、很多细节我在上海是没有看到过的,包括用的材料,也是有很大的区别。这是3年前的样子,还没有完全拆,可以看到一些用铁包的大门。这种气派其实在上海的石库门里并不多。
这里是董家渡,这是2014年5月份拍摄的,现在去看几乎全部是空地了,除了天主教堂、右边的商船会馆。还有一座老的建筑得以保留,媒体报道过的沈宅,但是很可惜,前面中式的一进已经被拆掉。我觉得也是这座宅子最精彩的部分。
因为我不是一个专业的建筑师,所以对建筑的结构也好或者是名词也好,都不熟悉。但是我可以在拍摄中学到很多知识。比如刚才看到的那个画面,就是所谓穿斗式的梁架结构,拍好以后我可能会翻看一些参考资料,才知道它的一些背景知识。这也是董家渡附近东江阴街的普通老公房,夜晚虽然很杂乱,但是可以看到非常特殊的光影效果,每个人家的灯光都不一样,窗帘颜色也不一样。
这是复兴中路、合肥路附近,现在已经被拆光了。置身在这个场景里,我觉得像一个都市里的峡谷,后面是辉煌的现代建筑,前面还残存着石库门,显得非常灰暗。
我刚开始拍的时候都没有想到,如果晚上拍除了外滩、陆家嘴、南京路,一些其他地方的夜景跟白天看到的完全不一样,甚至现场肉眼看跟拍摄出来的画面,也是完全不同。有的时候在路边,路人看到我在拍照,可能会非常好奇问我在干什么,我说我在拍一些夜景,他说这里有什么好拍的,为什么不到外滩拍,我说那边实在拍的人太多了,我再拍可能也拍不过别人,还是拍自己喜欢的。他们看到我相机里的画面,觉得非常奇怪,说看起来暗黜黜的,怎么拍出来这么漂亮?我自己也有这种感觉。
这是长乐路看上去比较普通的一座洋房的大门。白天看上去可能没有太多的色彩,但是晚上因为灯光,室内的灯光和路灯,还有其他的广告霓红灯的影响,所以画面非常丰富。
这是临青路,杨树浦路那边一个很普通的门面。很老的排门板,以前这里是修钢笔、拉链这种老的手艺。现在都已经消失了。
这是甘肃路现在已经拆掉的一个弄堂边上的烟纸店。我觉得烟纸店是便利店的一个前身,给弄堂的上海人的生活带来很多的便利。各种式样商品都有,包括脚气油、老鼠药、草纸、香烟,在这里都可以买到。现在这种店逐渐被24小时便利店、大型的超市所取代了。最早的时候我听到“烟纸店”,以为是胭脂,后来才知道是烟纸,这样我觉得更恰当。
这是媒体可能比较关心的一个地域,就是金陵东路区域,这是南面的江西南路一个弄堂,现在已经在拆了,有些房屋的顶已经被掀掉了。这个房子原来是一个报关行,我从老虎窗爬出去看到上海的天际线,可以看到浦东的这些大楼、东方明珠,浦西的高层建筑,当中夹杂了一个以前洋泾浜的四川南路的天主教堂,现在显得很矮小。在右边还有新的正在建造的大楼。近景画面的建筑,这里看上去都像民居,其实这里很多都是以前的写字间,也可能是运输行。
上海天际线的变化,我不知道有没有专门的机构或者人士做一个规划?但是我觉得,现在的天际线实在是越来越乱了。
这是我拍的另外一个比较多的主题,就是上海的十字路口。当然,我不是说随便一个十字路口都会去拍,我会拍摄有老建筑的十字路口。比如像这样一个转角,这些路的流线的曲线,这条路就是东余杭路(东有恒路),这条是舟山路,以前犹太人聚集的区域。这里的房子都是石库门,现在也夹杂了一些新的公房、洋房。这条路白天非常热闹,是一个马路菜场。非常有市井气息。
这个可能很多老上海都知道,八埭头,100多年前清代还是民国的时候就已经造了八条广式里弄的房子,所以有这样一个名字。现在已经开始拆了。后面一张图是我刚刚拍的一张画面。这些窗上海人叫老虎窗,但现在这种窗随着老建筑的消失,会越来越少。这是八埭头,这条路原来是很小的一条路,福禄街,洋房已经被拆掉了。这里有很多老的房子暂时还没有拆。拍摄的位置原来是一个水塔,后来被改造成一个民居。所以有这样一个制高点能看到这样的场景。
这是虹口闸北区的一个很特别的建筑,这种式样在上海其实还是有的,以前叫唐破风。在日本比较流行。这是以前日本人在虹口的一个寺庙,叫本圀寺,现在已经是一个民居。除了外面看上去中式或者日式、和式的式样以外,里面一些柱其实是西式的。这是本圀寺旁边建筑的另外一个入口,可以看到楼梯还是保留了日本人的风格,包括窗,都是保留了日本风格。
下面我就不一张一张放了。整体放一张很多画面的一个集合,大家看一下。
左上角一个很小的画面是一个六岔路口,是原法租界一个标志性的路口,淮海路、武康路,我是下雪天站在兴国大楼屋顶上9点多拍摄的画面。这边是武康大楼。从上面俯瞰,真的像一艘大的轮船。其他的很多场景现在有的已经消失了。这边是甘肃路,已经没有了。这边开始在动迁,然后其他的像董家渡。
除了拍摄一些城市的废墟夜景,我也非常关注一些相对比较好的建筑的内部。比如这张是淮海大楼的内部,以前叫恩派亚大厦,是黄元吉1931年建造的,可以看到很流畅的走廊的窗,地面都是用水磨石铺的。这个显得非常乱,新永安路,靠近外滩,外面看不出任何的特别,但是里面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非常乱。原来其实并不是这样,原来也是一个写字间,以前有很多商号在里边。现在都是一些住户。一个建筑可能本来的建构还是不错,但如果不是合理利用或者居住密度过大,就会产生非常多的问题。这也是我觉得上海很多老建筑没办法得以保护(的)很大一个原因。不是说这些建筑本身有问题,而是没有被好好地管理、利用和改造。
这是虹口北海宁路的很大一幢宅子,据说原来是一家旅社,没有得到考证,后来也被日本人作为司令部用。现在是一个民居。可以看到原来的地砖还有廊柱,都非常漂亮。
这是复兴中路一个很大的石库门宅子。这条弄堂名字叫维厚里,内部雕花门窗和彩色玻璃非常精美,可惜现在里边已经全部拆掉。这是另外一张,屋顶天花和地砖都非常漂亮。我拍的时候其实已经不是普通人家住在里边的,是拆房工人住在里面,显得非常乱。
这是我今天展示的最后一张照片。2013年2月份上海正好下一场雪,不大不小,我早上6点爬到一幢二十几层的公寓楼顶上拍下这个画面,拍了没几分钟,这里一条路路灯就熄灭了,没有路灯,这个画面就显得单调很多。上海这片区域是上海原来一个发祥地,我觉得是上海起源的一个地方,就是上海的老城厢。这块区域不知道多久会彻底消失?我拍的时候上海中心还没有造好。现在已经接近完成了。
为什么我拍这些老的建筑呢?我受一个摄影师或者建筑师的很大的启发,他就是郭博先生。郭博先生有一本画册,叫“上海光影”,他说,上海的变化其实非常大,这些变化里,一些老的建筑被推倒,作为一个设计师,他说,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希望至少能在临终前为它们留下一张遗影,逐渐成为他一种使命感。这种使命感,莫名其妙在我身上也开始有一点,虽然有点夸张,因为我不是建筑师、规划师,但是作为一个普通的摄影师或者一个观察者,我希望上海在变化、变脸的过程中,大家能更加谨慎、再谨慎,就是能留下这个城市更多的历史。一个城市,就像一个人的面孔一样,不一定光漂亮,一定要有自己的个性。
最后希望我的快门能赶上现在这些铁锤和挖掘机的速度。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