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亦春 在时间上铭刻时间
2017-12-16

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办人、执行合伙人及主持建筑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和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客座教授。其作品长期以来一直受到专业领域的持续关注,并参加了诸多国际性的建筑和艺术展,如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法国巴黎蓬皮杜中心当代中国艺术展、上海双年展等。曾获WA中国建筑奖、美国“商业周刊/建筑实录”建筑奖、远东建筑奖等,2011年被美国建筑师协会会刊《建筑实录》评选为年度全球10大“设计先锋”之一。其主要设计作品有雅昌(上海)艺术中心、龙美术馆西岸馆、西岸艺术中心等。

观看视频

工业遗产之所以重要,因为它是上海文化的重要内核之一

我们都觉得外滩是上海的一个代表。还有法租界,到改革开放以后,陆家嘴,就构成了上海的城市印象。但上海最引以自豪的,其实是它的工业时代。它曾经为我们国家贡献了将近一半以上的GDP。上海工业时代逐渐褪去,上海城市里曾经的工厂生产功能从城市生活中褪去时,它给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城市,带来了什么?这是我们建筑师面临的问题。

 

用旧的语言讲述新的故事

我们刚刚设计龙美术馆的时候基地里残留的一条长110米的煤漏斗。这样一个工业遗迹,如何跟我们新设计的美术馆形成一个新的整体?以怎样一种方式跟过去的时间对话,说出今天的时间?我们用了一种类比的方法,构建了一个跟旧有的煤漏斗的对话。以前的煤漏斗的生产是因为工业时代,所有建造都是为了功能。我们用了一个独立的伞体结构,在整个设计中不断重复,就像一个个煤漏斗,它是根据展览的功能而设计的。

1.jpg

西岸(艺术中心)曾经是龙华机场的飞机修理库。这个旧厂房也是为了工业生产,建筑都是封闭的,是高窗。它要变成为艺术展览机构,一定要跟城市形成某种关系,跟城市打开。所以我们在建筑向黄浦江的一侧,把其中一个扇墙打开,可以看到黄浦江。面对城市另一侧,地铁站一侧,我们把另外一扇墙打开,建立跟城市之间的关联。这样就把建筑内部的空间延伸到了建筑外部,它还是原来的建筑立面,但完全变成了新的建筑面貌,建立了新的工业建筑跟城市的关系。

2.jpg

 

用新的手法叠加出时间的厚度

通过38种不同的瓷砖的随机铺设后,毛巾厂的(污水)处理中心保持了原有的形状,并形成新的建筑外立面,赋予了今天的时间特性,构成了雅昌彩印中心的文化核心。

3.jpg

作为亚洲最大的散粮仓库,民生路码头筒仓是文物建筑,建筑外形需要特别好地保持住。于是我们想了外挂一个大扶梯的方式,用全新的一种方式,在建筑中加入新的时间。很多曾经在这里工作的老人,甚至从闵行换好几次公交车到这边来看,过去的时间变成了一种记忆,存在在他们的心中,也存在在上海这样一个地方,存在在上海城市空间的一部分。

4.jpg

在老白渡码头煤仓的原有结构上部,我们做了一个大的钢的梁,把挑板一层层往下悬挂,形成了一个外部的空间。煤漏斗被保存在了底层的工业大厅里,构建了曾经的一个文化底蕴、文化内核。同时还有原来运煤的廊道,被改成了日常的咖啡馆或小画廊。形成一种时间的叠加关系,是我们这个城市的文化,也是时间的厚度。我们不断挖掘出它时间的层次,这个厚度越深,文化底蕴就越深。这是我们城市的真正魅力所在。

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