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培健 国际视野下的张江模式
2017-12-16

DBA工商管理博士,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咨询委员。历任共青团上海市委青工部部长,上海浦东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副总裁,“浦东建设”董事长,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等。他经历了浦东200多家国企成功改制,是中国同时操盘过两家国有上市公司的风云人物,中国市场成功打通“银、证、保”的第一人,获评2015年中国创新榜样,推动企业转型科技投行。葛培健先生长期专注资本市场、金融市场、公司治理的研究,著有《企业资产证券化操作实务》等多部经济类读物,在诸多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20余篇。

观看视频

国际视野下的张江模式

科创中心的新定义

科创中心究竟怎样定义?我看了很多专家的解读、诠释,其中最有意思的是GMP对张江科学城的定位,认为未来张江科学城应该成为一所“活力大学”。在这里集聚一批艺术家、建筑家、科学家,成为一个以人作为创新因子的地方。科创中心的新定义,就是一种城市形态,更是一所海纳百川、包容开放的“活力大学”。而衡量科创中心最重要的标志,首先是配置全球创新资源的能力,其次要有原创成果,最后是有转化能力。

1.jpg

 

张江模式的新内涵

张江科学城是在25年的长期沉淀中逐步成熟、逐步提升的,契合了知识经济全球勃兴、创新驱动深入推进的新时代,是打造上海未来城市发展核心功能的重要驱动器。张江模式有两层含义:首先,体现了由“园”到“城”的过渡;其次,体现了科创服务产业发展的理念。

未来的张江模式,形象地说就是硅谷+纽约。硅谷重在创新,但城市化功能建设比较一般。而纽约是国际化都市,城市化水平能级相对高,但创新并非强项。张江模式既要学习硅谷的创新氛围打造,又要学习纽约的城市开发建设,既要集聚科学家、创业者,又要为科学家、创业者提供能够迸发创意的空间。

 

国际对标的新使命

张江的国际对标是以美国硅谷、日本筑波、印度班加罗尔、台湾新竹、以色列等标杆作为借鉴,丰富自身的基因。张江模式用一句话总结,就是国家战略指导下的引领型创新模式。它的外延,是引领我国科技创新从“高原”向“高峰”进军,引领科创企业成为产业创新引擎,引领核心技术创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新跨越,引领以制度创新促进科技创新的先行先试,双自联动,用自贸区的开放破解科创中心的瓶颈。

2.jpg

3.jpg


 

国际视野下的张江模式,是一种城市形态,是培育独角兽和隐型冠军企业的生态,是一所大学;它也是一个国际标准,是符合国际规律的、依托上海这座大城市的发展规律;同时它是一个集成效应,是对标国际,持续完善,追求卓越的过程。当然,未来张江模式需要改善的空间还很多,张江模式的研究意义,更多不是总结,而是在对标中实现赶超,成为国际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