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冬强 重走海上丝路田野调查:港口城市的物理景观与历史人文
2017-06-17

职业摄影家、旅行家、历史影像学家。以捕捉和记录文化变迁而见长,是中国最早提出视觉文献概念的人,为这个多变的时代拍摄了大量的视觉文献。独立拍摄出版大型画册《中国民间艺术系列》、《上海史系列》等作品数十部。在专题摄影和建筑摄影领域成就突出,曾获美国建筑师协会等专业机构颁发的奖项,被西方媒体称为学者型的摄影家。2000年开始多次自驾横穿欧亚,深入丝绸之路沿线国家采访,2013年开始扬帆海上丝路,积累了大量一带一路的珍贵文献,是中国唯一完成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田野考察的人。2016年当选“感动上海年度十大人物”。

观看视频

不管是航空还是水上运输,跟南洋保持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这个密切程度,超过了我们今天的想象。所以说,“一带一路”要重建这样一种联系,我觉得是有根基在那里的。

 

image003.jpg

 

从上海打量世界

为什么我会对这些城市里曾经有过的西洋建筑、古老建筑,有那么大的兴趣,反反复复地去拍摄?因为我们伟大的上海,有这样的传统。从形成上海的那天开始,我们这座城市就有一批口岸知识分子,在打量世界。比如王韬、蒋剑人、李善兰、罗森、冯承钧等,都是历史上很重要的人物。冯承钧是翻译家,翻译了大量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西域和南海)的文献。

 

image005.jpg

 

为什么上海的天后宫那么重要?因为曾经做过出使行辕。很多政府官员派驻到国外做领事、考察都需要在出使行辕住一晚上,主要是为了第二天出海时可以在这里祭妈祖。这些官员出国以后,都留下了大量的文献,包括日记、在国外的考察记等。所以,如果把天后宫重新建起来,也就等于还原了近代以来的上海和世界的关系。

 

image007.jpg

 

中国第五大发明亟需抢救

古代先人生存空间为什么这么广阔?那是因为我们有第五大发明——中式帆船(木帆船)技术。中式帆船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里,在世界上领先其他很多地区。在大航海时代没有到来之前,亚历山大港和刺桐港(今称泉州港)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两个港口,中国人和阿拉伯人驰骋海上。

 

image009.jpg

 

田汝康曾是复旦大学的一位教授,是近代以来唯一一个关注到17-19世纪中国帆船在东南亚的问题。非常遗憾的是,由于上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研究工作没有继续下去。今天在“一带一路”的语境下,国家重大战略时期,重拾田教授的这些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image011.jpg

 

中国对中式古典建筑、古典家具都已经有了比较好的保护、保存和研究,但对中式帆船的研究和保护做得不够。所以,我呼吁大家都来支持,能把第五大发明发扬光大。

 

物理遗存是城市的一面镜子

著名的作家毛姆非常喜欢在南洋这一带生活、写作。因为这个区域真正糅合了东西方的文明,文化产生了多样性,最重要的是很多物理遗存还存在。所以,当上海已经变成一座新的城市的时候,巴达维亚、三宝垄等城市还保留着旧时的面貌。

 

image013.jpg

 

在马六甲我看到了一条中式帆船。上海陆家嘴缺一条这样的帆船,不管是西式的还是中式的,我们应该把这样的船停在港口上。我们有光荣的过去,也会有辉煌的未来,但是一定有这样物理的东西提示我们。我希望这样的情况尽快改变,让一些帆船、游艇能在这样的美丽城市里行走起来。

物理遗存,不管是对个人,或是对一个城市来说,都是同样重要的。它是我们找到未来的一个目标,也是我们打量自己的一面镜子。所以,不防扪心自问,想一想:我们是不是这个城市、这个家族的“败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