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复旦大学上海史国际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历史学会会长,中国史学会副会长,获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市优秀专业技术工作者称号。出版《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冯桂芬评传》、《异质文化交织下的上海都市生活》,主编《上海通史》、《上海城市社会生活史丛书》等著作。
世界因海洋而关注上海,上海因海洋而关注世界。上海的海洋元素,是与上海的海洋品格联系在一起的。如果在城市规划中能更关注这些元素,会更凸显上海城市的特点。
1 古人的海洋情感
古人敬畏大海的情感,可以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找到无数的证据。而从中国地名来看,因为大海常常给人们造成灾害,所以沿海城市的地名都是与海对立的,有镇海、平海、安海,等等。而“上海”是到海上去,反映了人与海之间的和谐关系。这看上去是偶然的,但内在有没有道理?为什么上海与其他沿海城市不同,起了一个与海相和谐的名字?
2 天时地利,因海而生
上海,在中国行政版图上作为一个独立的行政建制,是从唐朝开始的。那时人们为了治理海患,用土造了海塘,形成汉海塘。之后海边的土地就逐渐开发,有人居住了。上海港的兴起,与两个港口的衰落直接有关。一个是青龙镇,一个是江阴港,这两个港口都因为泥沙淤积逐渐没落了。当时最好的运输路线是长江这条路,因此务必要找到一个比较通畅的港口。自然而然,就找到了上海。
上海本身的港口条件非常好。南方的船吃水很深,所以南方来的船到了杭州湾长江口这一带可以走,但再往北方走,黄海水浅,吃水深的船就没法过去,而吃水浅的船到南方也不行。因此南船到上海要停,北船到上海也要停,上海就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港口也就得到了发展。
上海最初发展的资源都跟海有关系。一个是盐,另一个就是棉,盐碱地不能种庄稼,但棉花是耐碱的,所以“黄浦之水不育蚕,什什伍伍种木棉”。人们通过一定的渠道把盐和棉卖出去,换回各种各样的日用品,于是经济就发展起来了。这两样东西是大海之于上海非常重要的经济产品。
3 天地人和,亲海则盛
元朝开始把首都设在今天的北京,但经济文化中心又在南方,必须从南方运去各种各样的物资。运输途中,上海、太仓、浏河这一带是集聚点,货物必须有人看管,于是周围出现了很多跟海运有关的经济活动。有船,就要有造船、修船的人,上海就发展了很多造船相关的技术。郑和下西洋,那支队伍就跟上海有关系。
上海的历史,有一条很清楚的曲线,凡是开放,上海就发展得好,凡是海禁,上海就发展得不好。因为一实行海禁,海盗、倭寇就出来了。现代学术研究已经充分证明,所谓的倭寇,主要是中国人,95%是中国人,5%是日本人,而日本人都是被中国雇佣的。
虽然海禁,但上海与中国内陆城市的贸易还能正常交往,所以上海的民间贸易逐步得到了发展。到了开埠以前,上海已经有了“东南之都会”“江海之通津”的美称。近代之后,五口通商,到头来唯有上海一口独盛。这与上海一直以来的海上贸易有内在关联,比如《辛丑条约》第11款规定要疏通黄浦江,外国人出一半钱,中国人出一半钱。这说明外国人在上海有巨大的利益,中国人自己在上海也有巨大的利益,这个时候的上海已经成为了中外利益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