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宇 小的是美好的
2016-07-09

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建筑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德国包豪斯基金会学术咨询委员、柏林工大客座教授、《时代建筑》编委等。主要从事建筑学教学、设计、研究工作,重点关注住区与住宅设计、外交建筑、国际建筑教育合作。设计项目超过100个,代表项目有:中国驻慕尼黑总领事馆(2010-2016)、都江堰灾后重建壹街区住宅(2009-2012)、同济大学嘉定校区留学生公寓(2011-2013)等。

观看视频

在传统的城市空间中,我们的城市是细密的,但生产力不那么发达时,人们一直向往着大、壮。可是到了现代城市、现代建筑,把大、壮做到了极致。今天我们又开始讨论怎么回归小尺度。

 

1  细密和大壮

中国人扬大为美,紫禁城72万m2的用地,也许是中国最大的街坊之一。古人也说,“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

那么“细密”和“大壮”是什么样的关系?1940年代的上海,里弄和高楼大厦都在生长,如果对这一时期上海传统街道节点做一个统计,陆家浜路周围每一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大概可以达到89个街道节点。八十年代初,高楼继续建造起来,而细密肌理既然存在。九十年代上海开始“长大”,不仅体现在高度,城市街坊肌理也在变大。


1469672267688484.jpg

上海1980s和1990s.png

无独有偶,在西方柏林也可以看到城市原来由与人的尺度比较接近的大小来组成,每个街坊在150到200 m范围内。1920年代柏林传统街道每平方公里的节点可以达到80个左右。

 

2  现代大尺度

        之后一个伟大的事件出现了,以柯布西耶为代表的现代主义建筑师改写了城市历史。与现代主义建筑相匹配的生产力、与现代主义思想相吻合的交通方式、生产方式改变了城市,这就是柯布西耶在“光辉城市”中提出的设想。

1469672626517602.jpg

1950年代开始建设的东柏林、西柏林在两种不同城市的管理模式下,产生了巨大的尺度变化。东柏林卡尔马克斯大街每一个街区的尺度达到400 m*400 m,而对西柏林汉莎小区来说,整个汉莎小区就是一个街区。

1469672529267298.jpg

现代的上海在短短几十年间形成了一种“长高”的势态,城乡结合部或者新区还“长大”了,街区尺度已经经常可以出现四五百米的尺度,越往城市外围尺度也越来越大。

blob.png

3  回归小尺度

七十年代,德国著名建筑师克莱胡斯(Josef Paul Klehues)做了一个SWB街区的尝试,试图寻求小马路、密路网、开放社区的方式。当时他提出了几条原则:第一,小街区,小到100 m左右。第二,高密度,如果密度太低,就会失去城市街道生活。第三,要形成形式上的封闭,实质上的开放,即人的行为可以穿越,但是建筑轮廓应该是完整的一个闭合的轮廓。最后是22 m的檐高,站在这边可以看到对面是谁,但是看不到他的表情,又过一两分钟就能到对面。

但这时,另外一个跟他年龄相当的法国建筑师鲍赞巴克(Christian de Portzamparc)跟克莱胡斯发生了矛盾。他同意小街区、高密度,但是不同意开放社区、允许高层。他认为不仅管理开放,形式也可以是开放的,并且不能把现代主义的所有成绩都抹掉,重新回到中世纪的传统城市,因此要允许高度的增加。

对比一下克莱胡斯和鲍赞巴克,虽然意见相左,但也有共同之处,就是要把城市街道、街坊尺度控制在人步行可达范围内。回归近人尺度,重塑街道空间,探索开放街区的历程,从欧洲到中国,整个过程经历了20多年、将近30年。我们规划师给出的解答,就是低层高密、功能混合、小型街坊,密窄路网。但这些不是唯一的,而是我们今后特别需要持续补充和探索的。